Wednesday, April 16, 2014

行為主義

這周開始進行小組的單元導讀,今天的單元是「行為主義」(behaviorism)。


對於以前有上過普通心理學、教育心理學的我們來說,相信這是個不陌生的理論,尤其在修教育心理學時我們都下過了一番功夫,算是有了一個還算扎實的底子。

來敘述一下關於行為主義的幾個要點:

古典制約(classical  conditioning)

代表人物:Ivan Petrovich Pavlov(1849-1936)
實驗依據:研究狗的消化腺與分泌變化的實驗

















制約前:看到食物(US)→流口水(UR)
制約中:鈴聲(CS)+食物(US)→流口水(UR)
制約後:鈴聲(CS)→流口水(UR)

非制約刺激(unconditioned stimulus,US):不需經過學習就能引起反應的刺激 
非制約反應(unconditioned response,UR):不需經過學習就能對非制約刺激起的反應 
制約刺激(conditioned stimulus,CS):本為中性刺激,與非制約刺激連結,能引起反應的刺激 
制約反應(conditioned response,CR):由制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。 
意義:原本中性的刺激因為與另一能自動引發反應的刺激發生連結,使得中性刺激能夠引起相類同的自動反應。

古典制約的概念:
強化(reinforcement):
在條件作用中影響刺激-反應連結的強度,強化作用因強化物產生
類化(generalization):
形成條件反應後,採用與條件刺激類似之其他刺激,也會引起相似的條件反應
辨別(discrimination):
個體只對受到強化的條件刺激呈現反應,對其他類似而未受強化的刺激則不做反應
消弱(extinction):
條件反應形成後,重復單獨出現條件刺激而不呈現強化物,則原來形成的條件反應將會逐漸減弱
自然恢復(spontaneous  recovery):
若產生消弱現象,不經再強化程序而條件反應也可能自動恢復,但強度較先前者弱
二級條件作用(secondary-order conditioning):
以原來的條件刺激當做二級強化物使用,與另一條件刺激形成另一個刺激-反應新連結(二級強化),在此之後更進一級的條件作用稱為高級條件作用(higher-order conditioning)

操作制約(operant  conditioning)

代表人物:Edward Lee Thorndike(1874-1949)、B.F.Skinner(1904-1990)

Thorndike嘗試錯誤學習理論(Trial and Error)
實驗依據:迷籠中貓
學習三定律:
1、練習律 (law of exercise):反應與刺激間的聯結,隨練習次數多寡有所強弱
2、準備律(law of readiness):反應與刺激之聯結隨個體身心狀態而異
3、效果律 (law of effect):反應之後獲得獎賞,將使反應-刺激聯結強化

Skinner的操作制約學習理論 
實驗依據:大白鼠壓桿實驗
學習歷程:經由改變行為結果來改變行為:CS ─ CR ─ UCS ─ UCR(桿→壓桿→食物→吃食)
操作條件作用的行為法則:
正增強(positive reinforcement):
指當個體反應後在情境中出現的任何刺激有助於該反應頻率增加者
負增強(negative reinforcement):
指當個體反應後在情境中已有刺激的消失有助於該反應增加者,不同於懲罰
後效強化(相倚強化,contingent reinforcement):
指個體因努力而成功,而繼續努力;因逃避而免於懲罰,而繼續逃避
普力馬原則(Premack’s principle),或稱老祖母法則(Grandma’s rule):
即為後效強化的作用,對任何有機體而言,都存在一種增強階層,位於階層頂端的增強行為是有機體最有可能去從事的活動。階層中的任何活動,可藉著位居其上的活動來增強其發生率,而它本身也可增強位居其下的活動。

增強物的安排:
立即強化(immediate reinforcement):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立刻提供強化物
延宕強化(delayed reinforcement):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,過一段時間才提供強化物,效果優於立即強化
連續強化(continuous reinforcement):每次個體出現正確反應後均提供強化物
部分強化(partial reinforcement):選擇在部分正確反應後才提供強化物,效果優於連續強化
增強模式
固定比率(fixed-ratio schedule, FR):依固定比率,對行為進行增強,如按件計酬
變動比率(variable-ratio schedule, VR):不固定比率,對行為進行增強,如賭博、樂透。停止增強後,效果維持最久
固定時距(fixed-interval schedule, FI):每間隔固定時間,對行為進行增強,如段考
變動時距(variable-interval schedule, VI):不固定時間,對行為進行增強,如抽考
連續漸進法與塑造(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):將一連串反應的學習動作一個一個分解,最後將多個反應連貫在一起形成複雜行為的方法稱為塑造(shaping)

行為塑成或連續漸進法(shaping or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)
定義:將最後反應的行為,細分為若干步驟,依序漸進予以逐步增強,最後學會預期行為反應的程序。
步驟:
1、決定所欲學習之終點行為(行為目標)。
2、將其予以解析為幾個步驟,並排成順序。
3、選定增強物,予以分層漸進增強。
4、學得預期之行為反應。



第一組報告的還不錯,看得出來準備得很豐富,也幫大家再次複習這個以前講過很多次的理論,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活潑一點的報告方式,自己在做報告的時候常會思考要怎麼做才能引起下面觀眾的興趣,所以我想這是我們可以來共同討論的問題(下一組就輪到我們報告了呢!)。

老師給了我們一個概括行為主義最簡單的公式:

S → YOU → R
其實簡單來說,行為主義的理論就是一種塑造行為的歷程,但是人類的學習真的只有行為塑造這麼簡單嗎?除了行為之外,人類還有最重要的一項工作— 就是思考。這個禮拜五因為德育原理補課的關係,我們觀賞了「蘇非的世界」這部影片,雖然我在高中時就看過這本書了,不過用電影呈現的方式也讓我耳目一新。片中不斷地提到「我們真的是存在的嗎?」法國哲學家Descartes說「I think therefore I am」,我相信我們會思考也必須要思考的原因就在這裡吧。所以說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,人類的學習行為是很複雜的,有些不是單單靠著素造就可以改變的,但它的確也對我們現在的學習取向有所貢獻。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